2012年5月17日星期四

網路創業-創業家不一定在創業

網路創業-創業家不一定在創業
 曾在演講中提到2008年美國網路創業網際網路界的“三個不一定”,第一個就是“上網不一定在電腦”,也可以透過手機或電視的機上盒。第二個是“網站不一定是”,因為許多學生開的網站根本沒有登記立案成正式,電信或媒體也都試著成立自己的大型附屬網站……。

  這兩點大家大致認同,但等到我講到第三個“創業家不一定在創業”,爭議就出現了。

  有人問:“假如創業家不是在‘創業’,那他在幹嘛?”

  這裏的“創業”所指的是“在非受雇的情況下自行開設”。創業家“不創業”,意思就是他可能是受了某一間聘雇,但他在內的頭銜與職稱正是“創業家”。這種方式和分店加盟(franchise)不一樣,和所謂“內部創業”的口號也不一樣。這樣的職位是真的為有創業精神的人所設計,讓他可以好好的大展身手一番,同時又不必負擔傾家蕩產的風險。這樣的願景,有可能嗎?

  參考國外的實例,我們發現這樣的“創業家職”早已出現了,只是它們還沒正式的被稱為“創業家職”罷了:

  第一類,跨國行銷代表:全球化時代,有些為了拓展全球市場而積極尋找跨國高階經理人,但更多的要找的是有創業意願的“跨國代表”,一人到異地設點、闖天下。由於這樣的人才非常稀少,月薪往往動輒十萬以上,並且擁有豐沛的財務支援,因此這樣“跨國代表”的徵才業務往往是獵頭的最愛。在經驗難求的情況下,創業歷練與特質成了重要的武器,對於有意大幹一票的創業家,這也是不錯的選擇。

  第二類:駐點創業家):創投投資新創事業,往往喜歡為導入曾有創業成功資歷的專業經理人,直接“空降”在投資,掛很高的職位,依績效給股票選擇權與獎金。由於要負責領導這間新創從無到有、從零到一千萬,一定會要求“頂得住”的人選,也就是本身曾有創業經驗,也很肯拚、肯吃苦的。

第三類:創客:矽谷有間叫HitForge,由幾位成功創業家與創投工作人員所創立,打算導入量產的模式來製作網站。他們看準了尚未成功的創業家空有一身武藝,面臨生計問題撐不下去了,與其跟他們簽一箱子的合約,不如說服他們成為HitForge員工,繼續做原先的點子。這種模式比創投與育成中心還更進一步就像當年孟嘗君養的“食客”來養創業家,讓創業家也可以一邊拿薪水、一邊製作自己夢想的事業。

  以上三種可能的創業家職缺若要在台灣開啟,第一件事是要先說服國內企業。此外,有心走這條“創業職涯”的創業家,也要自我調整一下自己,將“台式創業”調整為“矽式創業”。

  同樣是“創業”,矽谷地區與台灣有所不同。在矽谷,往往是那些成績比較好、什麼都“罩得住”的學生宣布“我要自立門戶”,頗有英雄學成要好好大幹一場的味道;而國內年輕人則常常視創業為“最後一途”,有點像是在為自己職涯轉彎,或自己想當自己的老闆,逼不得已的一條路。另外,對“目標”的觀感上也有所不同,矽谷人總是豪氣的以“財務獨立”(financial independence)為創業目標,也就是此生再也不必為任何錢的事情煩惱,想吃大餐隨時可以吃、想去旅遊隨時可以動身,他們希望直接創出一間跨國大;但許多台灣創業家的心中往往只想“再也不要有老闆”,只要自己開一家小舖、賺得比上班還多一倍,就可以宣布“創業成功”。

  這就是為什麼,儘管國內的創業風氣絕對不亞於國外,但若要國內企業開始聘請“創業家”,他們會猶豫半天,企業對創業家已主觀認定“他們撐不了專業場面”;而創業家看的確實也較短視近利,一窩蜂擁進世貿展館每年的“創業加盟展”;這些創業家願意跟著本店“學習”,寧可自己拿出幾十萬簽約金,也不願自我充實,加入另一個回收更大的創業機會。

  所以,當創業天堂矽谷持續在對“創業”這件事做出持續的革新的同時,我們也要繼續觀察矽谷大企業如何以新方法聘用創業家,當那個時代終於來臨,創業家可以馬上開始在國際級大企業展現畢生才華,將自己的生涯推到最高峰頂。
精品應用推薦:快速減肥方法,工業風扇,杉林溪,堆高機,婚紗攝影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