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8月11日星期日

高雄骨灰罐-鄉村葬儀亦關文化生態

高雄骨灰罐-鄉村葬儀亦關文化生態
中國的傳統節日,多是歡樂喜慶,高雄骨灰罐溫馨團圓的,唯清明節,雖然也包含有踏青、蕩秋千之類的活動,但它最重要的內容是掃墓、祭祀,是今人對故人的緬懷,紀念,追思,甚至還有面對親人的傾訴、坐與親人的相守,這是陰陽兩界對話的時節,所謂“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”,悲切之意也。

有人說,不論貴賤,有兩樣東西人人平等,一爲生,二爲死。一個人的生命,發乎偶然,如渺然飄來的一粒種子,飄落在哪裏,是富裕之家還是清貧之地,誰也做不了主。一生是顯赫,是平淡,是絢麗,是庸常,都終將歸去。如果沒有某種紀念,沒有某種儀式,衆多生命都會在無聲無息間悄然隱沒,無蹤迹可尋。不,那是不可以的,生命之珍貴,人生之可嘉,未來之美好,一定要在關鍵的時候得到展現,所以,世間衍生出有著隆重儀式的葬禮,以及用于久遠思念的節日。慎終追遠,是中華文化中極爲重要的一部分內容,當然,也是任何民族和文化中的重要內容。

在民間的風俗文化之中,葬禮,是一件極爲重要的事情,尤其是在農村,一家人的葬禮,是全村人參與的禮儀大事,鄉土的觀念中,養兒子,就是爲了有人給養老送終,這個送終,實爲重要,它是終極關懷,是上接神靈,下示子孫的人生大典。我少年時偶見一兩次葬禮,略知鄉間的葬禮有著嚴格的程序,孝子麻衣素帽,仗幡風揚烈阙,禮樂適時而鳴,起承轉合有序,給人以很強的莊重感,神秘感,是一種具有超越性價值高雄葬儀的儀式,讓人對生命的由來去往萌生敬畏。

對于一個普通人,葬禮大約可以說是他一生榮耀的高潮,哪怕是一位終生默默的老奶奶,在她身後的葬禮上,人們也要說到她如何勤勞持家,如何生養撫育了那些個兒女,如何接濟過鄉鄰,如何慈愛孫兒,連兒女們都忽然發現,她的人生原來這麽有意義,她對這麽多人都如此重要,她的人生落幕的同時,生命的華彩躍然而起,用哲學家的話說,這便是她“存在過”的印迹。

幾年前,有一天晚上,我下鄉工作結束後趕晚回京,車開著開著,忽見路的右邊有一隊披著白衣的夜行人,司機打開車大燈,隊前的幾個仗幡盡管簡約些,白色的布條還是能在夜風中飄舞起來,原來是一個送葬的隊列。他們走得很靜穆,好像也沒有哭泣,只是低著頭,緩緩地沿著路邊向前走,走向哪裏?爲誰送葬?

這次偶遇一開始我只是以爲,夜半送葬可能是那裏的風俗,後來漸次了解到,農村實行殡葬改革後,土葬是不被允許的,有些農民不願意火葬,就偷偷地在夜裏土葬,那種全村參與、有聲有勢的葬禮,就偃旗息鼓了,久而久之,葬禮,這個曾經在中國曆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的典儀,漸漸消失了。尤其是這些年,連村莊都一個個“現代化”了,凝聚著濃厚的文化力量的古典式葬禮,何所依附呢?

近些年,間或從媒體上看到有操辦葬禮的影像,有的好像是在講排場拼富裕,有的是豔歌俗舞,聲電喧騰,與過去那種隆重的、審慎的、高度莊重的葬禮,已經不是一回事了。我們已經意識到失去了許多自然生態中的東西,實際上,還失去了許多文化生態的東西,而文化生態往往影響著人們的精神,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。

葬禮的消失,起碼讓人失去了一個叩問生命的機會。好在,我們還有清明節,還有一個追遠思故的機會。清明時節,草木萌動,天空清澈明朗,萬物欣欣向榮,恰是在這個新機勃發的時刻,人們去追思那些故去的親友。如此安排,是否也隱有先人的智慧?是否先人讓人們去體悟,那些逝去的親人果然枯老終去,無迹可尋了嗎?我們從哪兒來?我們是誰?我們承接著他們,未來,也有人承接我們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