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0月29日星期一
《原來皇帝也算命》自序
楚莊王十七年的春天,楚國軍隊圍攻鄭國,攻城之戰持續了半個多月,城池岌岌可危。凶險之際,下一步究竟是守是降,鄭國人產生了深深的疑惑。解除疑惑的辦法只有一個,就是問卜。
問卜的過程,首先提出來一種設想,卜問是吉是凶。鄭國人提出的第一種選項是求和,結果得到不吉之兆。第二種選項,是到祖廟中痛哭,同時做好遷徙的准備,結果得到吉祥之兆。
於是鄭國人紛紛來到祖廟之中,對著祖宗的神位痛哭。悲傷的情緒在城中四處傳播,哭聲震天,城上的軍士們受到感染,也一齊放聲大哭。
城外的楚軍看見鄭國人如此悲傷絕望,決定退兵。鄭國人擦幹眼淚,趁機修整被毀壞的城牆。楚軍發現鄭國人並沒有歸降之意,返身殺回來,重新把鄭國包圍起來,曆時三個月,最終滅亡了鄭國。
占卜之術曆史悠久,出現的時間比文字還早。其核心是預測未算命來的吉凶,或者找出災禍的緣由,或者發現擺脫災厄、疾病的途徑。在一些重大的行動之前,預測成敗吉凶是必不可少的環節。
許多時候,對於同一種占卜結果,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解釋。《六韜》中說,周武王准備討伐商紂王,讓散宜生卜測一下。散宜生認為前景不妙,他首先使用的是龜卜的方法,結果根本沒有顯示出來有價值的兆象。於是改用蓍草起卦,蓍草亂作一團,折斷了不少。兩種方法都失敗,這比凶兆更讓人泄氣。
麻煩的事並沒有結束,在預定發兵的前幾天,一直暴雨不斷,雨水大量積聚算命免費,兵車難行。終於熬到了發兵那一天,軍前的旗幟又突然斷為三截。於是散宜生對周武王說:“占卜不成,連日來暴雨連綿,軍旗又詭異地折斷,這些都不是吉祥之兆,不宜行事。”
薑太公則認為:“聖人生在天地之間,衰亂之世,應該乘勢而起。龜甲不過是一片枯骨,蓍草不過是一把枯草,它們怎麼能夠分辨吉凶?而且,這其中種種預兆的真實含義,散宜生並沒有搞明白。比如這幾天的暴雨,其實是在為兵士們刷洗兵甲;發兵之日旗幟折斷為三截,是預示我們要兵分三路,如此可以斬落紂王之首。在我看來,這些都應該屬於吉兆。”
在這裏,薑太公從根本上否定了占卜,認為人的智慧足以判斷吉凶福禍。免費算命周武王最終采納了薑太公的主張,起兵伐紂。軍隊行進到牛頭山,又一次遇到大風雨,旌旗折斷,周武王戰車前面的馬都受驚而死。
疑惑總是出現在困頓之時,周武王和眾人再一次猶豫起來,聯想起此前的種種不祥之兆,准備退軍。薑太公大怒,恨道:“如今紂王無道,枯草朽骨怎麼能知道天意?”
緊要關頭,信心十分重要。破釜沉舟的勇武,來自於那一線可能的勝機。於是薑太公燒掉龜甲,折斷蓍草,親自率軍渡河殺敵。周武王只好跟隨上來,最終滅掉商紂王。
像周武王一樣,許多人在猶疑之時總要求助於占卜,尋找答案。《左傳》記載,楚國軍隊在一次進軍途中,走到一個名叫蒲騷的地方,意外發現鄖人的軍隊。領軍的屈瑕讓部隊停下來,打算請求援軍。屬下一位名叫鬥廉的官員認為,兩軍交戰,人數的多少並不是獲勝的關鍵,最重要的是大家齊心協力。
屈瑕又建議,在開戰之前先占卜一下結果,看看是否有利。鬥廉說“卜以決疑,不疑何卜?”
於是楚軍向鄖人進攻,大獲全勝。鬥廉的觀點認為,楚軍擁有絕對的優勢,與鄖人交戰理所當然,勝利也在預料之中。在這裏,鬥廉提到一個占卜的重要原則:它只是用來消除心中疑惑的,沒有疑惑,便沒有占卜的必要。
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身上。玄武門之變前夕,對於是否誅殺親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、政變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目的,李世民突然猶豫起來,於是找人來占卜。此事恰好被張公謹撞見,他上前搶過龜甲摔到地上,對李世民說了一段很有名的話:
凡卜筮者,將以決嫌疑,定猶豫,今既事在不疑,何卜之有?縱卜之不吉,勢不可已。願大王思之。
張公謹認為,發動政變是李世民的不二選擇,此時的懷疑與八字算命退縮,帶來的後果將是災難性的。李世民不應該再有疑惑和猶豫,當然也就沒有占卜的必要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古人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糊塗,那麼愚昧,他們對於占卜的認識,比我們更為深刻,並不是一概地否定,當然也不是完全信賴。
中國的曆史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上演改朝換代的大戲。群雄競起,最終總有一個人脫穎而出。這種開創帝業的過程風險巨大,成功的機會非常渺茫。也因此,那些心懷大志的英雄們卜問前程的願望也比別人更強烈一些。
漢高祖劉邦和妻子呂氏,早年都曾請人給自己相過面。東漢光武帝劉秀千方百計要從讖緯之書中找到一點明示,證明自己上符天命,同時想盡辦法打擊競爭者的信心。隋文帝楊堅、唐高祖李淵蜇伏之時,身邊都出現過占卜者的身影,在獲得信心與姓名算命肯定的同時,他們還要極力掩飾自己的問卜舉動。宋太祖趙匡胤也曾經跑到高辛廟中,在神靈面前卜問自己一生的成就……
這類舉動實際上還包含著更隱秘的動機——借助占卜之術制造君命天授的輿論,擴大自己的影響力,為未來的奪權纂立造勢。
檢索史實不難發現,隨著時代的進步,皇帝們對於占卜的看法越來越理性,唐代以後只有少數的君主會借助伎術、公開進行重大的決策,比如明世宗的扶乩,即使在當時也有人不以為然。
於是許多的皇家占卜成為一種私秘的活動,比如宋光宗向紫姑神詢問自己什麼時候可以繼承皇位,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後,秘密調查與自己八字相同之人,雍正皇帝試圖透過大臣的八字來研究和考察他們等等。當然,這種事只能偷偷地進行,不方便擺到台面之上。
對於那些賢明的君主來說,占卜是否靈驗並不重要,他們骨子裏真正相信的是薑太公的觀點:只要能賞識和任用賢明之人,從善如流,就能“不看時日而事利,不假卜筮而事吉,不禱祝而福從。”
這才是聰明人應有的信念。
於左 楚莊王十七年的春天,楚國軍隊圍攻鄭國,攻城之戰持續了半個多月,城池岌岌可危。凶險之際,下一步究竟是守是降,鄭國人產生了深深的疑惑。解除疑惑的辦法只有一個,就是問卜。
問卜的過程,首先提出來一種設想,卜問是吉是凶。鄭國人提出的第一種選項是求和,結果得到不吉之兆。第二種選項,是到祖廟中痛哭,同時做好遷徙的准備,結果得到吉祥之兆。
於是鄭國人紛紛來到祖廟之中,對著祖宗的神位痛哭。悲傷的情緒在城中四處傳播,哭聲震天,城上的軍士們受到感染,也一齊放聲大哭。
城外的楚軍看見鄭國人如此悲傷絕望,決定退兵。鄭國人擦幹眼淚,趁機修整被毀壞的城牆。楚軍發現鄭國人並沒有歸降之意,返身殺回來,重新把鄭國包圍起來,曆時三個月,最終滅亡了鄭國。
占卜之術曆史悠久,出現的時間比文字還早。其核心是預測未來的吉凶,或者找出災禍的緣由,或者發現擺脫災厄、疾病的途徑。在一些重大的行動之前,預測成敗吉凶是必不可少的環節。
許多時候,對於同一種占卜結果,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解釋。《六韜》中說,周武王准備討伐商紂王,讓散宜生卜測一下。散宜生認為前景不妙,他首先使用的是龜卜的方法,結果根本沒有顯示出來有價值的兆象。於是改用蓍草起卦,蓍草亂作一團,折斷了不少。兩種方法都失敗,這比凶兆更讓人泄氣。
麻煩的事並沒有結束,在預定發兵的前幾天,一直暴雨不斷,雨水大量積聚,兵車難行。終於熬到了發兵那一天,軍前的旗幟又突然斷為三截。於是散宜生對周武王說:“占卜不成,連日來暴雨連綿,軍旗又詭異地折斷,這些都不是吉祥之兆,不宜行事。”
薑太公則認為:“聖人生在天地之間,衰亂之世,應該乘勢而起。龜甲不過是一片枯骨,蓍草不過是一把枯草,它們怎麼能夠分辨吉凶?而且,這其中種種預兆的真實含義,散宜生並沒有搞明白。比如這幾天的暴雨,其實是在為兵士們刷洗兵甲;發兵之日旗幟折斷為三截,是預示我們要兵分三路,如此可以斬落紂王之首。在我看來,這些都應該屬於吉兆。”
在這裏,薑太公從根本上否定了占卜,認為人的智慧足以判斷吉凶福禍。周武王最終采納了薑太公的主張,起兵伐紂。軍隊行進到牛頭山,又一次遇到大風雨,旌旗折斷,周武王戰車前面的馬都受驚而死。
疑惑總是出現在困頓之時,周武王和眾人再一次猶豫起來,聯想起此前的種種不祥之兆,准備退軍。薑太公大怒,恨道:“如今紂王無道,枯草朽骨怎麼能知道天意?”
緊要關頭,信心十分重要。破釜沉舟的勇武,來自於那一線可能的勝機。於是薑太公燒掉龜甲,折斷蓍草,親自率軍渡河殺敵。周武王只好跟隨上來,最終滅掉商紂王。
像周武王一樣,許多人在猶疑之時總要求助於占卜,尋找答案。《左傳》記載,楚國軍隊在一次進軍途中,走到一個名叫蒲騷的地方,意外發現鄖人的軍隊。領軍的屈瑕讓部隊停下來,打算請求援軍。屬下一位名叫鬥廉的官員認為,兩軍交戰,人數的多少並不是獲勝的關鍵,最重要的是大家齊心協力。
屈瑕又建議,在開戰之前先占卜一下結果,看看是否有利。鬥廉說“卜以決疑,不疑何卜?”
於是楚軍向鄖人進攻,大獲全勝。鬥廉的觀點認為,楚軍擁有絕對的優勢,與鄖人交戰理所當然,勝利也在預料之中。在這裏,鬥廉提到一個占卜的重要原則:它只是用來消除心中疑惑的,沒有疑惑,便沒有占卜的必要。
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身上。玄武門之變前夕,對於是否誅殺親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、政變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目的,李世民突然猶豫起來,於是找人來占卜。此事恰好被張公謹撞見,他上前搶過龜甲摔到地上,對李世民說了一段很有名的話:
凡卜筮者,將以決嫌疑,定猶豫,今既事在不疑,何卜之有?縱卜之不吉,勢不可已。願大王思之。
張公謹認為,發動政變是李世民的不二選擇,此時的懷疑與退縮,帶來的後果將是災難性的。李世民不應該再有疑惑和猶豫,當然也就沒有占卜的必要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古人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糊塗,那麼愚昧,他們對於占卜的認識,比我們更為深刻,並不是一概地否定,當然也不是完全信賴。
中國的曆史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上演改朝換代的大戲。群雄競起,最終總有一個人脫穎而出。這種開創帝業的過程風險巨大,成功的機會非常渺茫。也因此,那些心懷大志的英雄們卜問前程的願望也比別人更強烈一些。
漢高祖劉邦和妻子呂氏,早年都曾請人給自己相過面。東漢光武帝劉秀千方百計要從讖緯之書中找到一點明示,證明自己上符天命,同時想盡辦法打擊競爭者的信心。隋文帝楊堅、唐高祖李淵蜇伏之時,身邊都出現過占卜者的身影,在獲得信心與肯定的同時,他們還要極力掩飾自己的問卜舉動。宋太祖趙匡胤也曾經跑到高辛廟中,在神靈面前卜問自己一生的成就……
這類舉動實際上還包含著更隱秘的動機——借助占卜之術制造君命天授的輿論,擴大自己的影響力,為未來的奪權纂立造勢。
檢索史實不難發現,隨著時代的進步,皇帝們對於占卜的看法越來越理性,唐代以後只有少數的君主會借助伎術、公開進行重大的決策,比如明世宗的扶乩,即使在當時也有人不以為然。
於是許多的皇家占卜成為一種私秘的活動,比如宋光宗向紫姑神詢問自己什麼時候可以繼承皇位,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後,秘密調查與自己八字相同之人,雍正皇帝試圖透過大臣的八字來研究和考察他們等等。當然,這種事只能偷偷地進行,不方便擺到台面之上。
對於那些賢明的君主來說,占卜是否靈驗並不重要,他們骨子裏真正相信的是薑太公的觀點:只要能賞識和任用賢明之人,從善如流,就能“不看時日而事利,不假卜筮而事吉,不禱祝而福從。”
這才是聰明人應有的信念。
订阅:
博文评论 (Atom)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